京城少年工体逐梦,“班超” 联赛铺就体教融合新路径

  • 2025-10-29
  • 1

当国安队主场的灯光照亮工人体育场的草坪,来自海淀区某中学的 11 名少年穿着整齐的校服球衣踏上赛场。中场休息的 15 分钟里,他们踢出的每一脚传球、每一次抢断都伴随着看台上 400 名同龄人的欢呼 —— 这场特殊的 “班超” 联赛对决,不仅让京城少年圆了职业赛场的梦想,更成为北京市体教融合实践的生动注脚。

“班超进中超” 活动的落地,是北京校园足球 “新域新质” 发展的关键一步。作为 “校园足球主题月” 的核心亮点,这项活动精准衔接了顶层设计与少年需求,将全国足球工作会议精神转化为可触摸的成长体验。在工体的绿茵场上,孩子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职业赛事的氛围,更是体育精神的浸润:来自石景山区的守门员王浩在扑出关键点球后坦言,“比赢球更难忘的是队友们围过来的瞬间,这让我懂了什么是集体力量”。这种精神滋养,正是 “班超” 联赛超越竞技本身的价值所在。

支撑起少年们赛场梦想的,是北京已构建成型的校园体育赛事体系。市、区、校、班四级联赛机制如同精密的齿轮,驱动着校园足球的普及与深化。数据显示,仅 2025 年上半年,全市 99.7% 的中小学就开展了各类班级赛,累计 19.4 万场比赛让近 500 万人次学生参与其中,其中足球 “班超” 联赛达 4.5 万场,96 万名学生在奔跑中收获快乐。这种 “班班有比赛、人人可参与” 的生态,打破了体育竞技的 “精英壁垒”,让足球真正成为普惠性的教育载体。在东城区的胡同小学里,低年级学生的趣味足球赛用软式足球替代标准用球;在郊区学校的水泥球场上,孩子们用书包搭起球门依然踢得尽兴 ——“班超” 联赛的包容性,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运动乐趣。

京城少年工体逐梦,“班超” 联赛铺就体教融合新路径

体教融合的深度,更体现在 “育分” 与 “育人” 的协同发力中。北京市借鉴龙华区 “初中选拔 - 高中培养 - 大学输送” 的人才培养链条经验,在 “班超” 联赛体系中嵌入了学业保障机制。参赛学生享有 “学业跟踪与帮扶” 服务,外出比赛期间可通过录制课程、课后补差跟上进度,真正实现 “训练不耽误学习”。海淀某中学的班主任李老师介绍,学校组建了 “教练 + 教师 + 家长” 的三方协作小组:教练负责制定科学训练计划,避免占用核心学习时间;教师利用晚自习为队员答疑,家长则做好后勤保障。这种 “四方合力” 的模式,化解了长期以来的 “学训矛盾”,让家长们从 “担心影响成绩” 转变为 “支持孩子参赛”。

文化育人的维度让 “班超” 联赛的内涵更加丰富。在 “足球主题班队会” 上,孩子们分享着训练中克服伤病的故事,讨论 “输球后如何调整心态”;“亲子足球嘉年华” 里,父母们化身裁判与志愿者,在趣味对抗中读懂孩子的运动热情;足球主题征文里,有同学这样写道:“工体的灯光会熄灭,但奔跑的勇气永远亮着”。这些活动将足球精神融入教育全过程,正如市教委主任李奕所言,“足球的真谛不仅在于竞技,更在于培养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和顽强拼搏的精神”,这正是体教融合的核心要义。

beats365,beats365,beats365官方网站,beats365亚洲版官网

工体的这场比赛只是起点。按照规划,“班超进中超” 将升级为常态化品牌活动,未来还将延伸出 “班超进 CBA”“班超进排超” 等跨界实践,让篮球、排球等项目的爱好者也能走进顶级赛场。与此同时,“人工智能 + 足球” 的创新尝试正在校园落地:无人机足球比赛、迷你足球车对抗等科技赋能项目,让传统运动焕发新活力;足球小记者、小裁判的培训课程,则让孩子们在赛事组织中提升综合能力。

当最后一名少年球员走出工体球员通道时,他特意回头望了一眼身后的绿茵场。那片被灯光照亮的草坪上,不仅留下了一场比赛的足迹,更镌刻着体教融合的清晰路径。从班级球场到职业赛场,从技能提升到人格塑造,“班超” 联赛正在为京城少年铺就一条全面成长的道路,也为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书写着全新篇章。